盐城振飞给排水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截流井如何设计深化

首页标题    雨污分流截流井    一体化截流井如何设计深化

一体化截流井的设计深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下是设计一体化截流井的一些关键要素:
截流井直径:截流井直径是指一体化截流井的内径大小。直径的大小与设计流量密切相关,需要根据设计流量来确定截流井的直径大小,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截流井深度:截流井深度是指一体化截流井的深度大小。深度的大小也与设计流量密切相关,需要根据设计流量来确定截流井的深度大小,以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截流井进出水口数量和位置:一体化截流井的进出水口数量和位置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进出水口的数量和位置应该能够满足截流、排水和调节水位等功能。

 

 

一体化截流井直径与深度优化‌
‌流量计算精细化‌
需基于《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或地方规范,通过曼宁公式或水力学模型(如SWMM)计算设计流量,考虑峰值流量、汇水面积、降雨强度(重现期)等参数。
Q=A⋅v(流量=截面积×流速)反推,控制流速在0.6~1.2 m/s(防淤积与冲刷平衡)。
‌深度(H)‌:需结合地下水位、管网埋深及下游衔接要求,同时预留0.3~0.5 m的超高,防止溢流。
‌动态模拟验证‌
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水流状态,优化井内流态,避免涡流、气穴等问题,确保截流效率。

 

 


‌进出水口布局与功能强化‌
‌分流比与溢流控制‌
根据雨污分流要求(如初雨截流率80%~90%),设置可调堰板或电动闸门,实现分流比的动态调节。

‌进水口‌:建议设置格栅(间隙10~20 mm)拦截大颗粒物,并采用喇叭口设计减少水头损失。
‌出水口‌:优先采用重力流排放,若受限于地形,可衔接一体化泵站提升水位。
‌多工况适应性设计‌
针对极端降雨或管网超载,预留应急溢流通道(如旁通管+止回阀),避免倒灌风险。

 

 


材料选型与结构耐久性‌
‌材质推荐‌
‌混凝土‌:适用于大型截流井,需内衬环氧树脂或HDPE防腐蚀。
‌玻璃钢(FRP)‌:轻量化、耐腐蚀,适用于中小型井体。
‌不锈钢(304/316L)‌:用于关键部件(如闸门、堰板),提升抗腐蚀性。
‌结构厚度设计‌
根据土压力、水压力及荷载规范计算井壁厚度,例如:
玻璃钢井体厚度一般为15~25 mm(环刚度≥8 kN/m²)。
混凝土井壁厚度≥200 mm,配筋率≥0.2%。
防渗与抗浮措施‌
‌防渗体系‌
‌井体接缝‌: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橡胶密封圈双重防渗。
‌基底处理‌:铺设膨润土防水毯(GCL)或2 mm厚HDPE膜,接缝热熔焊接。
‌监测预留‌:预埋渗漏传感器,实时监控地下水质。
‌抗浮设计‌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通过增加配重(如混凝土底板加厚)、设置抗浮锚杆或排水盲沟降低浮力。

 

 


排污设施与运维便捷性‌
‌沉积物管理‌
‌底部设计‌:采用漏斗形底板(坡度≥5%),配套冲洗喷嘴,防止污泥淤积。
‌排泥泵‌:选型需匹配污泥量(如螺杆泵或气动隔膜泵),排泥管径≥DN100。
‌智能运维‌
集成液位传感器、水质监测仪(COD/SS)及物联网模块,实现远程监控与自动清淤预警。

环境与施工协同设计‌
‌绿色施工‌
优先采用预制拼装式截流井,减少开挖量,缩短工期(较现浇节省30%~50%时间)。
‌生态兼容性‌
周边设置植被缓冲带或渗透铺装,辅助雨水滞蓄与净化,降低截流井负荷。
‌规范与验收标准‌
遵循《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 68)等,确保设计合规性。
验收时需进行闭水试验(静水压保持30 min,渗水量≤2 L/(m²·d))。

一体化截流井总结:设计流程建议‌
‌数据收集‌:地形、地质、管网图、降雨数据等;
‌参数计算‌:流量、尺寸、材质强度;
‌方案比选‌:多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如预制vs现浇);
‌模拟验证‌:水力模型与结构仿真;
‌施工图细化‌:标注防渗节点、设备接口;
‌运维预案‌:清淤周期、监测频率、应急措施。

截流井材质和厚度:一体化截流井的材质和厚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截流井的材质应该具有耐腐蚀、耐磨损和耐高温等特性,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截流井防渗措施:一体化截流井需要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地下水渗入截流井中,影响其正常运行。防渗措施可以采用防渗材料、防渗带和防渗屏等方式来实现。

 

2025年3月27日 15:51
浏览量:0
收藏
    • 客服电话

    • 13851331680
    • 0515-86260396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日7:30-18:00
    • 微信二维码